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义务教育走向以提升质量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一个突出表现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1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提升质量。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加速,国际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的框架,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这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体现。我国积极应对挑战和国际教育竞争,从2013年起全面开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术研究、实践探索与政策制定等工作。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研究”立项。从那时起,我国掀起了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至今不衰,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学生核心素养划分为6个方面、18个要点,并把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该文件尤其突出了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这两大“超级素养”的重要性。2017年底,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要强化学生认知、合作、创新等关键能力培养。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明确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要求,并强调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这个最高层级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为今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用好评价指挥棒,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为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并落实这两个文件,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强调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构成了完整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但“双减”只是手段,“双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文件所提出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目标,最后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
2022年4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发布。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其核心素养导向非常鲜明。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了各门课程具体目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对考试评价改革提出了相应要求。
可以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吸收了2012年以来上述所有教育政策文件的精神与精华,尤其是把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深化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考试方式中去,是当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最佳工具、最好抓手。义务教育新的方案和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通过更好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把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